發布時間:2021-03-16本文來源:騰康醫療護送轉診來源:河北騰康公眾號閱讀次數:107次
新華網北京3月9日電(孫慧)“隨著城市的發展和群眾需求的提升,給120急救帶來新的挑戰和問題,如當前很多非急救呼叫占用了急救資源,一些行動不便的孕婦、老人出行就醫等需求越來越多,占用了本來就十分緊張的城市急救資源。”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心胸血管麻醉學會秘書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麻醉中心主任醫師敖虎山建議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非緊急轉運業務。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心胸血管麻醉學會秘書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麻醉中心主任醫師敖虎山
自20世紀80年代120被定為全國統一院前急救電話以來,院前急救作為一個城市應急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為城市急救指揮調度、醫療急救、災難救援、大型活動醫療保障、危重癥搶救與轉運、急救培訓及科研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前,120急救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敖虎山舉例說,首先大量非急救呼叫占用了急救資源。一些痊愈但身體虛弱的患者回家、骨折患者需要轉院、跨省跨地區長途就醫轉運等需求越來越多,給120急救帶來巨大壓力。
二是各種不規范的“急救車”充斥城市。隨著健康服務需求的增多,一些民營醫療機構等的“急救車”承接了部分非急救轉運服務業務,從隨車保障人員到車內配備的藥品、設備等都五花八門、參差不齊,各自為政,服務質量堪憂,缺少專業指導、統一管理和運營規范,不利于群眾健康安全保障,也給城市管理帶來安全隱患。
三是不利于要素資源的高效配置。疫情讓城市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成為一項需要加強的重要工作。特別是在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城市的應急救援需要政府短時間內高效調動各方力量組織實施。但目前散落在城市各個地方的不規范的“急救車”政府并不掌握,單純的驅利也難以調動這些車輛參與應急救援,使用效率低,很難在城市應急中發揮應有合力作用,不利于資源的統一調動和配置。
敖虎山表示,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人們的健康意識進一步提高,對于健康的需求快速增長,且更加注重健康需求的質量。同時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老齡人口的健康服務需求也迅猛增長,市場需求的變革催生了健康服務供給側要適應這種變化,提供更加符合需求的服務。因此,在構建國內大循環,建設強大完備的國內市場,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引領下,建立符合新時代發展的高質量健康服務業,是推動地方產業升級、積極應對老齡化、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
敖虎山介紹,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非緊急轉運業務,主要目標通過整合、規范現有非急救轉運資源,同時在合理測算分析當地非急救轉運服務市場的基礎上,進行升級和完善,最終建立各個地區統一的規范的非急救轉運服務平臺和服務體系,高效運轉、科學管理、規范標準,提供高質量的健康服務,解決群眾的高標準的健康服務需求,實現健康產業轉型升級,成為一個城市應急救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此,敖虎山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一是建議政府出政策。各地政府出臺有關非急救轉運規范管理和運營的文件,從政府監管的監督明確整合和規范服務資源管理、支持社會化運營、合理確定衛健、交通、公安等部門的任務和職責,保障非急救轉運服務順利進行。
二是政府支持社會化機構出資金和運營。社會化機構出資金,建設管理平臺,培訓人員,配置車輛和設備,負責運營和接受政府的監管。
三是社會化機構與政府聯合制定非緊急轉運標準規范,對車輛配備、設備和藥品配備、人員培訓、相應系統等進行統一規范,最終上升到國家的標準規范,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責任編輯:宮曉倩 】
出院、轉院、回家的救護車護送服務
4001-678-120